上個月父親辭世,處理完了後事之後,覺得人生又有了新的意義,其中一個新的意義,就是好好的分享失智的故事,希望透過文字的紀錄,可以幫助日後病患與家屬面對失智時,即使提早一點也好,一點點建議也好,只要有幫上忙,這一篇文章就有存在的意義。

 

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於長輩的關心,集中在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明顯的疾病,相較於對失智症的防備很弱,其實失智症的影響十分驚人,且人們對於失智的認識甚少,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,所以等到發現失智降臨在長輩身上時,往往都錯過了很多可以相處、改善、補救的機會。

 

但個人並非醫護專業人員,僅是一個透過鍵盤學習各種照護新知的部落客,因此以下的分享僅為個人建議。

 

---父親失智初期---

 

起因在於五年前,母親開始抱怨父親的身體出了狀況,但雙親與晚輩並沒有積極的處理,直到辭世前三年才比較積極的到醫院找尋醫療資源。

 

其實有一段時間與父母分開居住,因此無法得知失智症初期的細節症狀,是否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機會,其實我也不是很確定,但一般醫界與研究相信,透過各種藥物、環境改善、職能訓練治療等,都能改善早期失智症狀。

 

印象父親初期失智的症狀,大約是五年前,最明顯的有兩個地方,第一個是母親抱怨父親的夢話非常的頻繁,也會經常睡夢時摔落床下,醫師指出頻繁的說出夢話,其實是記憶流失的現象。另一個現象是跟家人說機車遭竊了,但是詢問是在哪裡遭竊卻無法回憶起來,最後報案後,警察通知在父親經常停靠的地方尋獲,其實並不是失竊而是不記得停在哪,失智前兆的父親卻誤以為失竊。

 

---父親失智中期---

 

約兩年前搬回老家與父母同住,那個時期父親失智進入中期,已經有過外出走失、不會使用鑰匙開門、誤以為有老友相約家中要準備飯菜、指責親人偷錢等明顯的異常行為。由於不適切的行為日增,搬回老家後半年,全家決定尋求外勞協助擔任全天看護,負責父親的生活起居。

 

長輩走失這個問題曾有使用過GPS追蹤器解決,但個人覺得仍不成熟,實際使用不便之處包括:追蹤器電力無法維持24小時以上、無法輕易放在長輩身上(鞋上)、連線不穩、長輩排斥裝置會主動拆下等問題。相關心得 http://ilove3d.pixnet.net/blog/post/30846004

 

市售的網路IP攝影機非常的實用,放置在長輩經常出沒的客廳,可以留意長輩是否有做出危險動作,或放在門口可以注意長輩是否遊蕩外出。現代的IP攝影機都大多都有移動偵測(Motion Detection)的功能,曾有幾次長輩準備遊蕩,家人透過網路攝影機的通知即可即時阻止。順帶一提,請不要指望IP攝影機24小時不間斷連續錄影,機能並不穩定,很容易造成當機。相關心得 http://ilove3d.pixnet.net/blog/post/30835771

 

失智的照護很容易引起家庭的爭執,這很正常,個人覺得由外勞代為照護,是最好的決定之一,列舉幾個原因,首先是若由親人進行看護很容易有情緒帶入看護的「工作」,若沒有堅強的意志很容易就被影響,第二的原因是能夠維持每個人平日的正常生活起居,對家庭成員的壓力最小,第三個原因則是若看護的需求可以直接跟外勞提出,家人若以「家人」角色直接對看護的家人提出建議,或許會有各種情緒影響家庭氣氛。

 

外勞剛來一陣子,大致上外勞照護得很好,父親失智中期偶有異常行為,例如抱怨過外勞粗暴以對(事實上並無),或是抱怨不想出門散步,外勞大多都能自行應付。不過父親但很快的就從中期進入了後期,只有大約短短一年的時間而已,病程發展得很快。

 

---父親失智後期---

 

失智症到了後期,即使是自己最親的子女或配偶都會忘記,是很正常的,起初可能會覺得非常的震撼,但請務必寬心對待,這是非常正常的。有時母親遇到訪客都會不斷的詢問父親「記不記得她是誰」,建議大家如果有失智長輩,請不要這樣訓練失智長輩的回憶,因為對於患者也有壓力,對於家人也會很打擊,即使不記得,別放在心上,淡定以對。

 

到了後期,異常行為都會變成遲緩、低度互動的行為,例如:一天說話不超過10句、一天清醒的時間也不超過8小時,能夠與父親的溝通剩下「今天天氣還不錯」、「今天有點冷」、「我出門了」之類簡單的對話,能夠得到回應的話就是當天莫大的驚喜了。

 

失智症後期會失去很多能力,但很慶幸的父親仍保有緩慢行走與自行吃飯的能力,沒有臥床,因此若家中有失智患者,請盡量讓失智者自己吃飯,這可能是他最後保留的生活技能。不過,父親因為後期使用輪椅,出現了壓瘡(褥瘡)的問題,原本我以為褥瘡只有臥病在床的人才會得到,這是很大的誤解。

 

---父親辭世後記---

 

雖然父親辭世,但我個人仍然很關切失智症的新聞,目前全球每天都有阿茲海默的研究報告與醫療進展,不過大多突破在於診斷向的技術,例如驗血檢驗鈣質、血糖研判、或根據生理檢測(走路速度)、智力檢測(數學、時間概念等)方式,治療方面有很多實驗團隊失敗,例如GSK跟Merck相繼於2016與2017宣佈新藥品實驗失敗,因此我個人對於阿茲海默的治療現階段不樂觀,但10年或20年後應該是很樂觀的。

 

身為失智病患的直系血親,不僅自己身處高風險群,也已經邁入40歲,自己也該好好保養自己的腦袋了。例如:訓練算術、學習新的語言或知識,根據醫學報導都是有助於對抗失智,此外也有人分享寫字、練字對於腦力改善很有幫助,因為中文屬於象形文字,練習寫字非常有利於腦部的回憶。最近寫信時,發現有些不該忘記的常用字居然寫不出來,自己也嚇了一跳,例如嚴「肅」、「黏」土這類生活單字居然忘了。

 

坊間關於失智的書籍也日漸變多了,主要有三種類型,一種是失智症患者的自傳,由於患者還保有珍貴的溝通能力,因此能夠告訴健康的人,失智患者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。一種是關於大腦相關的研究,像是科普書籍,透過科學的統計與實驗,告訴世人如何好好對待大腦,或是自己可以找到延緩腦袋老化的啟發。最後也是近年最常見的失智症的保健書,教導大家如何透過運動、遊戲、興趣來延緩失智的現象。

 

推薦書單-科普類:

優雅的老年-678位修女揭開大腦健康之鑰

http://www.lppc.com.tw/web66/_file/2818/upload/edm/enb/enb_Q01.html

 

推薦書單-傳記類:

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80845

 

推薦書單-保健類:

今天不開藥,醫師教你抗失智!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2953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失智 阿茲海默
    全站熱搜

    ilove3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